欢迎来到江苏泰科流体控制阀门有限公司网站!
12月9日上午,2021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大会在青岛开幕。本次会议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青岛市人民政府、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城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。据悉,山东省目前拥有智能传感器企业70余家,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109.1亿元。
为大力发展山东省传感器产业,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发改委、省科技厅、省财政厅,印发《山东省促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。规划描述了山东省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,提出了总体要求、发展目标、产业布局、重点任务,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保障措施。
《规划》指出,山东省传感器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智能传感器企业70余家,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9.1亿元。在声学、压力和低温红外传感器领域具有突出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。声学传感器出货量居世界第一,占市场份额40%以上,压力传感器在消费领域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三,高端非制冷红外成像核心芯片填补国内空白。然而,由于我省智能传感器行业起步较晚,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,现在在舞台上从传统的关键智能的发展,快速发展同时,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最缺乏规划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,缺乏市场竞争力,产业生态系统不健全等。
《规划》提出了发展目标,经过三年的发展,山东省智能传感器行业已取得明显突破,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,产品结构不断优化,供应能力有效提升,产业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。
该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。到2023年,智能传感器主营业务的收入将达到300亿元。抓住战略机遇期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,智能传感器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和高度活跃的技术创新,扩大和加强的主要骨干企业在设计、制造、密封和测试的智能传感器和系统集成、并带动1000亿产业规模的形成。
产业链不断完善。支撑关键环节水平不断提高,产业协调发展能力日益增强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基本形成结构合理、生态良好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体系。
产业布局不断完善。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,逐步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布局。依托重点项目建设,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。
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多项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,产业整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,实现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块的研发和产业化。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,建立和培育了院士工作站、制造创新中心、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。
提出产业布局规划,依托市级产业基地、济南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、青岛崂山微电子产业园、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、淄博电子信息产业园、潍坊产业园、烟台光电传感器声学集聚等优势,加大对光电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支持,我们将积极发展芯片设计、封装测试、算法开发和系统集成,并大力支持在声学、压力、气体、温度、红外和生物医学传感器。重点建设青岛声智能传感谷和烟台光电智能传感产业基地。
在确保晋升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:(1)完善工作机制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、省科技厅组织实施行动计划,并进行监督评估,并根据职责分工,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,落实重点任务。各城市要根据行动计划及时制定实施方案,因地制宜落实相关配套政策。相关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,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。相关部门、各地和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对智能传感器经验模式的总结和推广。
2.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,进一步加大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支持力度。重点支持一批应用市场广、产业基础好、易于快速产业化的智能传感器项目。对首批高端芯片生产前成本进行补贴,对承接高新技术封装测试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奖励。研发第一套智能传感和控制技术装备,实施保险补偿政策,推动创新产品进入关键产业链供应体系。加强金融合作,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智能传感器产业,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合作,在银行信贷、发行债券、股权融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,金融资本的形成,金融资本、社会资本多重投入的新格局。
3.强化规划引领作用,引导各类政策向智能传感器领域倾斜,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发展环境。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,加强产业合作,形成联合发展力量。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加强与智能传感器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,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。鼓励智能传感器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,制定行业标准,掌握市场话语权。
4. 我们将继续优化人才环境,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,支持相关技术中心、孵化创业中心、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项目建设,依托“泰山学者”、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”和“一案一议”人才引进计划。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,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,建设跨学科的智能传感器综合人才培养基地,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。鼓励示范微电子学院的人才培养向智能传感器方向倾斜。
本文由球阀编辑整理